第一章:完美现场电话接通的那一刻,林薇的声音像一条被拉紧的丝线,颤抖,却异常清晰。
“我要报警……有人入室抢劫……我丈夫……他……”她恰到好处地哽咽了一下,
报出了那个位于城市黄金地段、以安保严密著称的高档公寓地址。
最先赶到现场的辖区***被玄关处的景象震了一下。名贵的装饰画摔在地上,
玻璃相框碎片四溅。男主人周启明倒在客厅中央,身下是一滩已经凝固发暗的血迹,
双目圆睁。而报案的林薇,正蜷缩在离尸体几步远的沙发角落里,裹着一件睡袍,头发凌乱,
脸上残留着惊惧后的苍白。她看起来很狼狈,但观察力敏锐的人会发现,
她的睡袍带子系得一丝不苟。“他……他戴着黑色的头套,
手里拿着刀……”林薇向警员描述,声音虚弱但逻辑分明,“我先生想保护我,
扑过去和他抢……然后就被……我吓坏了,跑到卧室反锁了门……”她伸出微微颤抖的手,
指向丈夫的尸体,随即闭上眼,两行清泪适时滑落。现场勘查有条不紊。
直到市刑侦支队副队长高建雄的到来。高建雄五十二岁,眉宇间刻着皱纹,
眼睛带着审视的意味。他默不作声地在现场踱步,目光像探针一样扫过每一个角落。
翻倒的茶几,甩落的书籍,摔碎的座钟……一切都符合一场“激烈搏斗”的叙事。太标准了。
标准得像犯罪现场教学模板。他的脚步在客厅边缘停住。一个约半人高的青花瓷瓶,
静静地立在那里,瓶身釉色温润,在混乱的现场显得格格不入的完整。它周围散落着碎片,
但它本身,纤尘不染。高建雄蹲下身,戴着白手套的手指,轻轻拂过那冰凉光滑的瓶身。
指尖传来的,只有一片死寂的完美。年轻的警员走过来:“高队,初步判断是流窜作案。
林女士陈述很清晰,我们是不是……”高建雄没有回头,目光锁定在那个花瓶上。
“通知技侦,现场勘查延长。这个瓶子,以及它周围五平方米内的所有微量痕迹,重点提取。
”他顿了顿,像是在对这片过于“标准”的混乱现场发出挑战:“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,
怎么会偏偏绕开了它?”第二章:悲伤的面具周启明的追悼会成了林薇的舞台。
她身着黑色套装,面容憔悴但举止得体,在媒体镜头前,
她完美扮演了“悲恸而坚强”的受害者角色。公众的同情如潮水般涌向她,
知名犯罪小说家不幸丧夫,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传播力的故事。与此同时,
案件似乎也迎来了“圆满”结局。在林薇报案后不久,警方在郊区一起便利店抢劫案中,
击毙了负隅顽抗的歹徒王猛。随后的弹道分析和有限的物证比对,
显示王猛很可能就是杀害周启明的凶手。动机被推断为流窜作案,随机选择目标,
不幸撞上了周家。警局内部,结案的呼声很高。毕竟,凶手已经伏法,
受害者家属的证词毫无破绽,社会影响正在被林薇的“坚强”形象积极引导。
只有高建雄提出了异议。“王猛账户里那笔来自海外空壳公司的汇款,怎么解释?
”在案情分析会上,他指着投影幕布,“案发前一个月入账,
金额正好是周启明一块名表的价值。太巧合了。”“***?”有同事猜测,
“王猛有前科,完全可能被雇佣。”“然后雇佣他的人,让他再去抢一次便利店,
等着被我们击毙?”高建雄反问,语气平静却带着锋芒,“这灭口灭得也太及时了。
”会议室一阵沉默。上司揉了揉眉心:“老高,我理解你的谨慎。但林薇是社会名人,
没有确凿证据,我们不可能一直纠缠她。王猛这条线,继续查那笔汇款来源,
至于林薇那边……没有新证据,就不要再打扰她了。”会议不欢而散。
高建雄回到自己的工位,那是一个被各种案卷卷宗淹没的角落。他打开电脑,
同时调出王猛的银行流水记录,以及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的——林薇几部小说的电子稿,
尤其是她三年前一部未出版的、涉及金融犯罪的手稿。他有一种直觉,
一种基于对“模式”的敏感。他逐行比对,目光在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文字间穿梭。
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窗外天色渐暗。突然,他的鼠标停住了。屏幕上,
王猛那笔汇款曲折的流转路径,
经过的几个看似无关的线上游戏平台和虚拟货币钱包……与林薇那部未出版手稿中,
反派角色使用的、被书中主角誉为“完美洗钱通道”的手法,完全一致。不是相似,
是分毫不差。高建雄猛地后仰,靠在椅背上,电脑屏幕的冷光映着他毫无表情的脸。
他低声自语,
声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:“这太‘标准’了……标准得像在照抄答案。
”第三章:无声的伤口高建雄带着疑问,拜访了退休在家的老法医陈教授。
陈教授是他亦师亦友的老前辈,以严谨和洞察力著称。听完高建雄的简述,
并仔细查看了周启明的伤口照片和报告后,陈教授皱起了眉。“建雄,你看这里,
”他指着照片上死者肋下的一处致命伤,“报告说‘由下至上,角度刁钻,
符合矮个子凶手在搏斗中刺入’。”“有什么问题?”“角度是没错。
但如果是动态搏斗中刺入,肌肉会紧绷、收缩,伤口边缘会有轻微的、不规则的撕裂伤。
你看这个伤口,”陈教授放大图片,“边缘太干净了,切口平滑,
更像是……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,被锐器一次性地、精准地刺入。”高建雄的心沉了一下。
“您的意思是……”“我的意思是,这个伤口,不符合激烈搏斗的形成机制。
”陈教授摘下老花镜,“它更像是被制造出来的,而不是打斗出来的。
”带着这份专业的质疑,高建雄再次见到了林薇。这次是在她临时居住的酒店套房,
以“补充一些现场细节,完善报告”为名。林薇依旧从容,甚至比之前更显平静。
她复述着案发经过,细节纹丝不差,情感饱满而克制。高建雄静静地听着,不置可否。
然后我听到我先生发出一声‘凄厉的悲鸣’……”高建雄的瞳孔微不可察地收缩了一下。
这个词组,“凄厉的悲鸣”,他记得很清楚。那是林薇成名作《蓝色毒药》开篇的第一句话,
用来描述书中第一个死者的惨叫。询问在一种看似平和的气氛中结束。
高建雄没有表露任何情绪,起身告辞。林薇将他送到套房门口,
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疲惫与感激:“高队长,辛苦了,希望能早日结案,让我先生安息。
”高建雄点点头,看似随意地问了最后一个问题:“林女士,你说听到周先生惨叫时,
你正在做什么?”林薇几乎是下意识地,
近乎朗诵般的、沉浸在回忆中的语调回答:“我听到一声‘凄厉的悲鸣’……”话一出口,
她似乎自己也微微愣了一下,但迅速用一声叹息掩饰了过去。高建雄什么也没说,
只是深深看了她一眼,转身离开。走在酒店空旷的走廊里,地毯吸走了所有脚步声。
高建雄的内心却无比清晰。物证的不合逻辑,汇款手法的雷同,以及此刻,
她将现实代入自己小说语言的潜意识流露……“你在背诵你自己的剧本,林女士。
”他心中默念,电梯门映出他坚定而冷峻的脸。
第四章:镜像的对手林薇敏锐地察觉到了高建雄那沉默下的步步紧逼。
她不再被动地接受询问,开始主动出击。一篇经由“知情人士”曝光的报道悄然出现在网络,
详细描述了“坚强作家林薇”如何一次次被警方“骚扰”,被要求重复回忆丧夫之痛,
暗示警方办案无能,试图将压力转向受害者家属。
公众的同情迅速转化为对警方的质疑和声讨。高建雄的上司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