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本阅读

打开
A+ A-
A+ A-

##全家吸血?回头是不可能的>米微微出生的代价,是母亲大出血和全家负债。

>村里人都说她是“讨债鬼”,连父母看她眼神都带着嫌恶。>她六岁踩板凳做饭,

十岁下地插秧,全校第一的奖状被父亲卷了旱烟。>高中开学那天,

父母把录取通知书锁进抽屉:“女娃读啥书,早点打工嫁人。”>她咬着牙,

凌晨三点起床读书,白天上课,晚上在黑工厂做童工。>每个月领了工资,留下学费,

把两百块钱小心翼翼放在父母床头。>三年后,她收到北京名校录取通知书那天,

哥哥醉酒打伤人要私了。>父母第一次对她露出笑容:“闺女,

先拿你的学费救急...”---水缸沿上,那道深刻的刻痕,是米微微六岁时,踮着脚,

用生锈的柴刀一点点划出来的。那时她刚比水缸高出一个头,每天的任务,

是把缸里的水添到这道线。清水映着她枯黄的小脸,

还有眼角下那道淡白色的疤——那是三岁时,哥哥米建军嫌她哭闹,用树枝抽的。

灶膛里的火舌***黑黢黢的锅底,米微微踩在小板凳上,奋力挥动着比她还高的锅铲。

油烟呛人,她眯着眼,额发被汗水濡湿,黏在皮肤上。堂屋里传来父母和哥哥的说笑声,

他们在等着开饭。饭桌上,唯一那盘炒鸡蛋,永远会精准地落在米建军的碗里,

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理所当然。“讨债鬼!磨磨蹭蹭,想饿死我们?

”母亲王春花生在门槛上,叉着腰,嗓门尖利。米微微手下没停,只低声应了句:“快好了,

妈。”她习惯了。从她记事起,“讨债鬼”这三个字就像刻在她脑门上的烙印。

她是用母亲的半条命和家里一**债换来的,她的出生就是个原罪。村里那些嚼舌根的婆娘,

当着她的面也常说:“微微啊,你妈生你可是从鬼门关走了一圈,你家为你欠的债,

到现在都没还清哩!你可得孝顺。”她确实“孝顺”。六岁踩板凳做饭,七岁洗衣,

八岁喂猪,十岁就能顶着毒日头下地插秧。那双本该握笔写字的手,指关节粗大,

掌心布满细碎的伤口和薄茧。只有学校是她的喘息之地。泥坯垒的教室夏天漏雨冬天透风,

但书本里的字句有光。她贪婪地吸收着每一个知识,成绩单上的第一名是她唯一能拿到,

却从不被人在意的东西。小学毕业那次,她拿着全区统考第一的奖状回家,满心卑微的欢喜,

想着这回总能得一句夸奖了吧?父亲米满仓接过去,眯着眼看了半晌,然后慢条斯理地,

把那张薄纸卷成了烟卷,凑到油灯上点燃,***了一口,

被劣质烟草和油墨混合的怪味呛得直咳嗽。“什么破纸,一点都不经烧。”他嘟囔着,

把烧剩的纸尾巴丢在地上,用脚碾灭。米微微站在那儿,看着地上那点灰烬,

眼里刚燃起的光,也一点点熄灭了。初中在镇上,要走十里山路。她天不亮就起床,

干完早上的家务活,揣一个冷红薯当午饭。放学回来,永远是做不完的活计。

煤油灯下写作业到深夜,王春花会骂:“费那么多油,你个丫头片子读那么多书有啥用?

迟早是别人家的人!”她咬着唇,不吭声,只是把腰弯得更低,几乎要埋进书本里。

初中毕业,她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。红色的录取通知书寄到村里,

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。米满仓和王春花的脸上,

第一次因为她露出了点复杂的、类似于“长脸”的神情,虽然那笑容很快被现实的愁苦取代。

高中开学前夜,米微微把通知书小心翼翼地放在枕头下,激动得几乎一夜未眠。天蒙蒙亮,

她收拾好那几件打满补丁的衣物,准备出门。却看见父母沉着脸坐在堂屋。“微微,这书,

不读了。”米满仓的声音干巴巴的,带着不容置疑。米微微的心猛地一沉,像掉进了冰窟窿。

王春花接过话头,语气倒是软和些,却更让人心冷:“闺女啊,不是爹妈狠心。

高中那不是义务教育,学费贵,住宿吃饭都要钱。你哥也到说亲的年纪了,家里哪有余钱?

女娃子,认得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就行了,读那么多书做啥?回头妈托人给你在县里找个活,

挣点钱贴补家里,过两年找个好人家嫁了,才是正经。”米微微的目光,

死死盯住母亲手里那个上了锁的抽屉。她的录取通知书,

昨晚还被母亲拿去在邻居面前炫耀过,此刻,就像她的未来一样,

被锁在了那个黑暗的方寸之地。“妈……学费……我自己挣。”她的声音发颤,

带着孤注一掷的哀求,“我放假就去打工,我一定能挣到学费!

我……我以后每个月还给家里钱,行不行?两百块!我每个月给家里两百块!

”王春花和米满仓对视了一眼,似乎在权衡。一个月两百块,在九十年代的农村,

不是个小数目。最终,米满仓挥了挥手,像赶苍蝇一样:“要去就去!记住你说的话,

学费自己挣,每个月交两百块钱家用。要是做不到,立马给我滚回来嫁人!

”那是米微微第一次“抗争”,用未来沉重的债务,换取了一个渺茫的机会。县高中,

成了米微微另一个战场。她的时间被切割成碎片,每一片都必须榨出价值。

她在学校附近最破旧的巷子里,租了一个只能放下一张床的杂物间,租金每月二十块。

凌晨三点,当整个县城还在沉睡,她就已经爬起来,就着窗外路灯微弱的光背书。英语单词,

文言文,历史年表……冰冷的空气吸入肺腑,让她保持清醒。五点,

她赶到学校门口那家早餐店,帮着炸油条、磨豆浆,

换来两个免费的馒头和一天五毛钱的工钱。六点半,匆匆跑进教室,开始一天的学习。

她的脑袋常常因为缺觉而嗡嗡作响,但她强迫自己瞪大眼睛,盯着黑板,

手下飞快地记着笔记。中午,同学们去食堂,她躲回那个小杂物间,啃着从家里带来的,

已经干硬的烙饼,就着白开水。下午放学,她背着书包,

直接冲向城东那个隐蔽的塑料加工厂。那是名副其实的“黑工厂”,

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化学品味,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。她负责给烫手的塑料玩具修剪毛边,

流水线的速度极快,稍不留神,锋利的剪刀就会划破手指。起初,她的手上总是旧伤未愈,

又添新伤。工头是个面相凶恶的中年男人,克扣工钱是常事,动辄***。一起做工的,

多是些和她一样,见不得光的身影。她不敢抱怨,甚至不敢生病。有一次发高烧,

她晕倒在流水线旁,工头骂骂咧咧地把她拖到角落,用冷水泼醒:“死丫头,别死在我这儿!

能干就干,不能干滚蛋!”她抹了把脸上的水,摇摇晃晃地站起来,重新回到岗位上。

剪刀割破了手指,鲜血混在塑料屑里,她只是扯块破布条缠上,继续动作。夜深了,

她拖着几乎散架的身体回到出租屋。摊开书本,眼皮沉重得要用火柴棍才能撑住。

她用力掐自己的大腿,用疼痛驱赶睡意。汗水、泪水,有时还有血水,

滴落在摊开的练习册上,洇开一小团模糊的痕迹。每个月最盼望也最痛苦的日子,

是发工钱那天。薄薄的几十块钱,在她手里沉甸甸的。她数出学费的部分,小心翼翼地藏好。

然后,把剩下的钱里,抽出两张最破旧的十元***,再换成更零散的毛票,凑够二十张,

回到村里,趁父母睡下时,悄悄放在他们床头的矮柜上。那两百块钱,像一道沉重的枷锁,

也像一张薄弱的护身符。它买来了她继续读书的许可,

也买断了家里对她偶尔升起的那点微末的亲情。每次回家,

等待她的是堆积如山的脏衣服和满屋的狼藉。米建军通常不在家,不知道又去哪里鬼混。

王春花会一边纳着鞋底,一边絮叨村里谁家闺女嫁了多少钱彩礼,谁在南方打工寄回来多少。

米满仓则蹲在门槛上抽烟,偶尔抬眼看看她,眼神浑浊,看不出情绪。她默默地干活,

刷锅、洗碗、喂猪、打扫,像个无声的影子。只有在收拾哥哥那凌乱不堪的房间时,

看到被他随意丢弃的烟盒、酒瓶,还有镇上青年才穿的时髦花衬衫,

她心底才会涌起一股尖锐的不平。但那不平很快就被压下去,她没有时间不平,

她得抓紧干完活,回去看书,做题。高中三年,一千多个日夜,

她就是靠着那股“必须走出去”的信念,硬生生扛下来的。她瘦得像根竹竿,

脸色永远是营养不良的蜡黄,但那双眼睛,却在知识的浸润和现实的磨砺下,变得越来越亮,

越来越坚定。高考结束那天,她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狂欢。她回到出租屋,

睡了整整一天一夜。然后,开始疯狂地找活干。她需要钱,大学学费是一笔更大的巨款。

等待成绩的日子煎熬而充满希望。她利用这段时间,同时打着三份工:白天去餐馆洗盘子,

下午发传单,晚上回到那个塑料厂做夜班。她计算着,一个暑假下来,

应该能凑够第一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。那天,她刚从餐馆出来,手上还沾着油污,

就被班主任兴冲冲地拦住:“米微微!太好了!找了你半天!快,回学校拿录取通知书!

北京的!重点大学!”那一刻,天空仿佛都格外蓝。米微微感觉自己的心脏快要跳出胸膛,

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,发不出任何声音,只有眼泪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。

三年来的所有艰辛、委屈、隐忍,在这一刻似乎都找到了归宿。她几乎是跑着回到学校的。

那封来自北京的信封,洁白的,挺括的,被她颤抖的双手紧紧攥在怀里,像捧着稀世珍宝。

她找了个没人的角落,一遍遍抚摸着上面印着的校名和她的名字,泪水滴落在信封上,

她又赶紧用袖子擦干。她没敢立刻回家。她在县城晃荡到天黑,反复思量着该怎么跟父母说。

她知道家里不会给她出一分钱,她本来也没指望。她只希望,父母能看到这张通知书的份量,

能允许她去上学,能……或许,能有一点点为她骄傲?揣着这张薄薄却重逾千斤的纸,

她踏着夜色回到村里。离家越近,她的脚步越沉重。奇怪的是,家里今晚竟亮着灯,

堂屋里人影晃动,似乎不止父母在。她推开虚掩的木门,

一股劣质白酒和烟草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。堂屋里,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。米满仓蹲在墙角,

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,眉头拧成了疙瘩。王春花坐在凳子上,正在抹眼泪。

小说《全家吸血?回头是不可能的》 全家吸血?回头是不可能的精选章节 试读结束。

全文阅读>>
  1. 上一章
  2. 目录
  3.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