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: 爱扒书文学> 女生 > 青春校园 > 褪色的五线谱

更新时间:2025-11-24 16:36:02

褪色的五线谱

褪色的五线谱 无法言语的 著

陈秋阳陆子铭陈音

陈秋阳陆子铭陈音是著名作者无法言语的成名小说作品《褪色的五线谱》中的主人翁,这部作品故事发展波澜壮阔,处处充满悬念与意外之喜。那么主角陈秋阳陆子铭陈音的结局如何呢,我们继续往下看

精彩章节试读:

青春校园题材小说《褪色的五线谱》是最近很多书迷都在追读的,小说以主人公唐竹筠唐明藩晋王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,主要讲述的内容有:片刻之后,外面果然响起了丫鬟的声音:“就在这里。”门被打开,簇拥着大长公主而来的一众人便看到,唐竹筠正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……

《褪色的五线谱》 第1章褪色的五线谱精选章节 免费试读

陈秋阳的手指轻轻拂过钢琴的琴键,却没有按下去。这架老旧的立式钢琴像一位沉默的老友,

承载着他一生的重量。窗外,上海的老弄堂正在夕阳下慢慢沉寂,一如他八十五年的人生,

渐渐步入黄昏。他尝试弹奏一首肖邦的夜曲,那是林梦宜最爱的曲子。

可他的手指已不再灵活,关节像是生锈的锁,每一次弯曲都带来细微的疼痛。琴声断断续续,

就像他记忆中那些模糊的片段。茶几上,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摊开着,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。

那是他的回忆录,或者说,是他试图在记忆完全消失前,为自己的人生留下的证明。

1琴声初响1945年的上海,空气中弥漫着胜利的喜悦与战争结束后的茫然。

七岁的陈秋阳第一次走进位于法租界的音乐学校,他的手掌因紧张而微微出汗。“放松,

秋阳。”音乐老师罗先生有着一双异常柔软的手,“让音乐流过你的身体,

而不是用力去抓住它。”小小的秋阳还无法理解这么深奥的指导,但当他的手指按下琴键,

发出第一个音符时,某种东西在他心中苏醒。那不是技巧,不是天赋,

而是一种确认——音乐将是他与这个世界对话的语言。

罗先生看出了这个沉默寡言的孩子眼中的光。“每周三下午四点,你可以来上课。

”他对秋阳的母亲说,“我不收你们的钱。”秋阳的母亲连连鞠躬道谢。她知道,

这个机会可能会改变儿子的一生。陈家家境普通,父亲是邮局职员,母亲在家接些缝补活计,

若非罗先生开恩,他们根本负担不起钢琴课的费用。回家的路上,

秋阳不像往常那样蹦蹦跳跳,而是安静地走着,手指在裤缝上轻轻敲击,

仿佛在练习刚才学到的简单旋律。“喜欢钢琴吗?”母亲问。秋阳点点头,没有说话。

他内心有种奇妙的感觉,好像找到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***。

2音乐学院的日子1956年,十八岁的陈秋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。

校园里的梧桐树下,总有三五成群的学生讨论着音乐理论,或是哼唱新学的旋律。在这里,

陈秋阳遇见了陆子铭——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,也是后来最痛的伤口。

“你弹琴太技术化了,”陆子铭第一次听陈秋阳练习后直言不讳,“所有的音符都准确,

但没有温度。”陈秋阳有些恼怒。陆子铭是学校里出名的才子,但也是出了名的傲慢。

他出身音乐世家,从小就浸***在古典音乐中,

与陈秋阳这样半路出家的学生仿佛来自两个世界。“那你示范一下,什么叫做有温度的演奏。

”陈秋阳不服气地让出琴凳。陆子铭弹奏了同一段贝多芬的《悲怆奏鸣曲》。奇妙的是,

同样的音符在他的手指下确实活了过来,充满了陈秋阳无法企及的情感张力。

“你是怎么做到的?”陈秋阳惊讶地问。“技术是为情感服务的,而不是相反。

”陆子铭笑道,“你太专注于正确,却忘记了音乐的本质是表达。”从那天起,

一种特殊的友谊在两个年轻人之间建立。他们常常为了一个乐章的处理争论到深夜,

又会一起去学校后门的小面馆吃最便宜的阳春面。“毕业后有什么打算?”有一天,

陆子铭问。“留在学校教书吧。罗先生说学校需要年轻教师。”陈秋阳回答,“你呢?

”“我父亲希望我去柏林深造。但我想留下来,组建中国第一个专业的弦乐四重奏。

”陈秋阳注意到陆子铭说这话时眼中闪烁的光芒,也注意到自己内心微微的刺痛。

陆子铭总是这样,毫不费力就能触及他梦想的高度。3命运的变奏1960年的春天,

音乐学院来了一位新生——林梦宜。她主修小提琴,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。

当她在学生音乐会上独奏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时,陈秋阳觉得整个音乐厅都明亮了起来。

“我想介绍梦宜加入我们的四重奏。”几天后,陆子铭对陈秋阳说,

“她的小提琴能弥补我们组的不足。”陈秋阳心里有些不是滋味。陆子铭总是这样,

自然而然地占据主导地位,甚至连他偷偷喜欢的女孩,也能如此轻易地进入陆子铭的计划。

然而,音乐让三个人越走越近。

他们的钢琴、小提琴与大提琴三重奏组合很快成为学院里最受瞩目的学生团体。

每当音乐响起,三个人之间仿佛有一种无形的纽带,超越了语言能表达的范畴。

“秋阳的钢琴是骨架,梦宜的小提琴是血肉,而我的大提琴是灵魂。

”陆子铭曾如此评价他们的合作。陈秋阳始终不知道,林梦宜选择加入三重奏的真正原因,

是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,听到他在空无一人的音乐教室里弹奏肖邦的夜曲。

那琴声中的孤独与温柔,触动了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。1962年夏天,

三人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。陆子铭收到了柏林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,

而陈秋阳则被留校任教。一个周五的傍晚,陆子铭约陈秋阳在琴房见面。“秋阳,

有件事我必须告诉你。”陆子铭的表情少见地严肃。“什么?”“我也爱她。

”陈秋阳的心沉了下去。他一直以为自己对林梦宜的感情隐藏得很好。“我知道。

”他最终说。“但我不会为了她留下来。”陆子铭说,“我的未来在欧洲。而你,秋阳,

你会一直在这里,在这所学院,在这座城市。你才是能给她稳定生活的人。

”陈秋阳沉默了片刻,问道:“你跟她谈过吗?”“没有。但我知道她的选择会是什么。

”陆子铭苦笑,“她和你是一类人,渴望安定,害怕未知。而我,我注定要漂泊。

”那天晚上,陈秋阳在琴房待到很晚。他反复弹奏着德彪西的《月光》,

仿佛能从音乐中找到答案。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夜色中,他做出了决定。

4静默的乐章陆子铭离开的那天,上海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。陈秋阳和林梦宜一起去送行。

“等我回来,我们要组建中国最好的室内乐团。”站台上,陆子铭紧紧拥抱了陈秋阳,

“照顾好梦宜。”火车缓缓启动,载着陆子铭和那个时代许多年轻人的梦想,

驶向不可知的未来。陈秋阳和林梦宜站在月台上,直到火车完全消失在视野中。

“我们走走吧。”林梦宜轻声说。他们沿着潮湿的街道默默行走,

雨水打湿了肩头却浑然不觉。在一家已经打烊的唱片店门口,林梦宜突然停下脚步。

“有件事你应该知道。”她说,“子铭离开前,向我表白了。”陈秋阳的心跳几乎停止。

“那你...”“我拒绝了他。”林梦宜直视着陈秋阳的眼睛,“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他,

而是因为我知道,他属于更广阔的世界。而我,”她停顿了一下,

“我想我已经爱上了另一个人。”陈秋阳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在那个雨夜,

他第一次牵起了林梦宜的手,两个人的命运从此交织在一起。婚礼简单而温馨。

陈秋阳的父母拿出了积蓄中的大部分,为他们在学院附近安排了一个小房间。

婚后的生活平静而充实,陈秋阳的教学工作稳步推进,林梦宜则进入上海交响乐团,

成为第二小提琴声部的一员。然而,时代的洪流正在悄然转向。1966年,

那场席卷全国的运动开始后,音乐学院很快成了“重灾区”。

西方古典音乐被批判为“资产阶级的毒草”,教学陷入停滞。一天傍晚,陈秋阳刚到家,

就听见急促的敲门声。门外站着满身尘土的陆子铭,他原本英俊的脸上多了几分沧桑和疲惫。

“子铭?你怎么回来了?不是应该在柏林吗?”“我是偷渡回来的。”陆子铭压低声音,

“欧洲也不太平,而且...我父亲病重。”陈秋阳把老友让进屋内。林梦宜见到陆子铭,

惊讶得说不出话来。那晚,三个曾经的音乐知己围坐在狭小的厨房里,气氛凝重。

“你必须离开上海。”陈秋阳对陆子铭说,“这里太危险了。你有着海外关系,

又是突然回国...”“我能去哪?”陆子铭苦笑。三人沉默了片刻。最后,

林梦宜开口:“去乡下吧。我姑姑家在皖南山区,那里相对安全。”陈秋阳看了看妻子,

又看了看老友,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:“我送你去。

”5无声的插曲送陆子铭去皖南的旅程比想象中更加艰难。火车时开时停,

车厢里挤满了四处串联的年轻人。陈秋阳和陆子铭大部分时间只能站着,

偶尔轮流在过道里坐下休息。“还记得我们在学校的日子吗?”陆子铭突然问。“记得。

你总是批评我弹琴没有温度。”陆子铭笑了:“其实我嫉妒你,秋阳。

你的技术完美得让人生气。”“而你,天生就知道如何让音乐说话。”深夜,

当车厢里大部分人都睡着后,陆子铭从随身携带的布包中取出一个用油布仔细包裹的长条物。

陈秋阳立刻认出那是大琴的弓杆。“我什么都没能带回来,除了这个。”陆子铭轻声说,

“我父亲在我到达前就去世了。这把弓是他留给我的唯一遗物。”陈秋阳不知该说什么。

他看着老友的手轻轻抚摸着弓杆,仿佛那是一件无价之宝。到达皖南的小山村后,

他们找到了林梦宜的姑姑。老人虽然惊讶,但还是同意让陆子铭暂时住下。分别的时刻到了。

两个男人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,都知道这一次离别可能意味着永别。“保重,子铭。

”“谢谢你,秋阳。为了所有的一切。”回上海的火车上,陈秋阳第一次感到如此迷茫。

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和村庄,像是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的巨变的缩影。他不知道未来会怎样,

不知道音乐是否还会重新回到他的生活,甚至不知道自己和梦宜能否平安度过这场风暴。

6再现部运动终于平息时,陈秋阳已经四十岁了。他最宝贵的十年青春,

就像一段漫长的休止符,音乐停止了流动。音乐学院恢复招生后,他重新站上讲台,

却发现自己的手指已不再灵活如初。多年的体力劳动和缺乏练习,让他的技巧大大退步。

“你可以转教音乐理论。”院长建议道。陈秋阳接受了这一安排,

但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。每当他在琴房里听着年轻学生练习,总会想起曾经的自己,

那个对音乐充满无限憧憬的少年。林梦宜的小提琴也蒙上了灰尘。运动期间,

她把琴藏在阁楼的隔层里,保全了它,但自己的演奏生涯已经中断太久,无法重回乐团。

她开始在家收徒,教一些孩子拉琴。日子平静地流逝,直到1985年春天的一封来信,

打破了这种平静。信是从德国寄来的,署名陆子铭。他在信中写道,

自己在中德建交后设法去了柏林,如今在柏林爱乐乐团担任大提琴手。

他询问是否能够回国拜访老友,并希望能与陈秋阳和林梦宜重逢。

陈秋阳拿着信的手微微颤抖。二十年的时光,仿佛在这一刻被压缩成了一页薄薄的信纸。

“你要见他吗?”林梦宜问。陈秋阳没有立即回答。他走到钢琴前,打开琴盖,

弹奏起肖邦的夜曲。那是林梦宜最爱的曲子,也是他们年轻时经常一起演奏的旋律。

音乐声中,时光仿佛倒流。陈秋阳意识到,无论过去多久,有些纽带永远不会真正断裂。

7秘密与和解陆子铭回来的那天,上海下着与二十三年前他离开时相似的细雨。

三个中年人在陈秋阳家的客厅里重逢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怪的生疏和熟悉交织的感觉。

“我带来了礼物。”陆子铭打开行李箱,取出几张黑胶唱片,“这是柏林爱乐的现场录音,

还有...这个。”他递给陈秋阳一本泛黄的乐谱手稿。

“这是我在柏林时创作的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。我把它题献给你们俩。”陈秋阳接过乐谱,

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音符。他能看出这是一部精心创作的作品,

充满了陆子铭特有的情感张力。晚上,林梦宜睡下后,两个老友坐在阳台上,

喝着陆子铭带来的德国啤酒。夜色中的上海已与他们年轻时大不相同,

远处开始有零星的霓虹灯闪烁。“有件事我必须告诉你,秋阳。”陆子铭沉默良久后开口,

“梦怡的女儿...是我的孩子。”陈秋阳手中的啤酒罐微微晃动,但他没有说话,

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下文。“那次我从皖南偷偷回过上海一次,就在我最终决定去德国之前。

梦宜她...我们...”“我知道。”陈秋阳平静地说。陆子铭愣住了:“你知道?

”“孩子出生的时间不对,我算得出来。”陈秋阳喝了一口啤酒,“但我从未问过梦宜,

也从未告诉过孩子。在我心里,她就是我的女儿。”陆子铭的眼眶湿润了:“秋阳,

我...”“那些年太艰难了,子铭。我们都在努力活下去。有些事情,就让它留在过去吧。

”阳台上陷入长时间的沉默。两个男人各怀心事,却又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前所未有的理解。

陆子铭离开前,三人合作演奏了他带来的奏鸣曲。音乐响起的那一刻,时光仿佛倒流,

他们又变回了那些满怀理想的年轻人。陈秋阳的钢琴,林梦宜的小提琴,陆子铭的大琴,

再次编织出美妙的和声。8尾声陈秋阳从回忆中醒来,发现窗外已完全黑透。他打开台灯,

继续在回忆录上写道:“我今年八十五岁了,记忆正在一点点离我而去。

医生说是正常的衰老,但我知道,有些东西一旦忘记,就真的消失了。上周,

女儿陈音回来帮我整理旧物,发现了陆子铭留下的奏鸣曲手稿。‘我们应该演奏它,爸爸。

在你还能记得的时候。’我苦笑了一下。梦宜去世后,

我已经十年没有真正演奏过一首完整的曲子。但陈音坚持要试试。上周末,

她带着自己的小提琴来到我家。当音乐响起,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手指竟然还记得那些音符。

虽然技巧已大不如前,但音乐中的情感却比年轻时更加丰富。演奏到慢板乐章时,

我仿佛看到了梦宜年轻时的样子,

时在机场向我们挥手告别的身影;看到了父母坐在音乐厅第一排听我毕业表演时骄傲的表情。

音乐结束时,陈音眼中含着泪水。‘妈妈一定会喜欢的,爸爸。’我点点头,无法言语。

在那一刻,我明白了:人生就像一首复杂的乐曲,有明亮的快板,也有忧伤的柔板,

有和谐的和声,也有刺耳的不协和音。但只有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,

我们才能回头理解它的全部意义。我的记忆正在褪色,就像乐谱在阳光下慢慢泛黄。

但那些最重要的旋律,已经深深刻在我的灵魂里,无法抹去。”陈秋阳停下笔,

缓缓合上笔记本。窗外,上海的夜晚灯火通明,与记忆中那个黑白照片般的年代已截然不同。

他走到钢琴前,犹豫了一下,然后轻轻按下了一个音符。那个单纯的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振动,

带着一丝微弱的希望,仿佛在说:我还在这里,我仍然可以演奏。然后,

他开始弹奏肖邦的夜曲。手指不再灵活,音符时有中断,但旋律依然可辨,依然美丽。

就像他的人生,不完美,却真实而完整。音乐飘出窗外,融入上海的夜色中,

成为一个八十五岁老人对这个世界温柔的告别。陈秋阳的手指在琴键上停留了片刻,

然后缓缓放下。夜曲的旋律还在空气中微微震颤,如同那些不肯离去的记忆。他站起身,

走到窗前。上海的夜色被霓虹灯点亮,远处高楼上的灯光像星辰一样闪烁。

这个城市变化得太快,快到他常常觉得自己还活在上个世纪。茶几上的笔记本依然摊开着,

最后一页的墨迹还未完全干透。陈秋阳摩挲着纸页,想起了女儿陈音上周的提议。

“我们应该录下来,爸爸。你和陆叔叔的奏鸣曲。”他当时没有直接回答。

八十五岁的生命教会他,有些时刻太过珍贵,无法被简单地装进录音设备里。但现在,

独自面对这个安静的夜晚,他开始重新考虑这个建议。电话**打破了寂静。

陈秋阳缓缓走到话机旁,拿起听筒。“秋阳,是我。”电话那头传来陆子铭的声音,

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急切,“我下周回上海。”“这么快?你上个月才走。

”“柏林爱乐下个月在东方艺术中心有两场演出,他们邀请我作为客座大提琴手。

而且...”陆子铭停顿了一下,“我想趁自己还能旅行的时候,多回来几次。

”陈秋阳听出了老友话中的含义。他们都到了这个年纪,每一次告别都可能成为永别。

“音音上周来了,她找到了你写的那首奏鸣曲。”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。

“她还留着那首曲子?”“一直留着。我们...我们上周演奏了它。”这次沉默更长了。

陈秋阳能听到电话那头陆子铭的呼吸声。“怎么样?”陆子铭最终问道,

声音里带着一丝罕见的紧张。“生疏了,但旋律还在。”陈秋阳轻声回答,“就像我们。

”陆子铭抵达的那天,上海下着蒙蒙细雨。陈音开车送父亲去机场,

一路上两人都没怎么说话。

陈秋阳知道女儿对陆子铭的感情复杂——那是血缘的牵绊与陌生感的混合体。在接机口,

陈音突然开口:“他知道我知道吗?”陈秋阳摇摇头:“我从没告诉过他。但也许,

是时候了。”陆子铭推着行李车走出来时,陈秋阳几乎没认出他。老友瘦了很多,

原本挺拔的身姿有些佝偻,只有那双眼睛依然明亮,闪烁着音乐家特有的光芒。“秋阳!

”陆子铭快步走上前,紧紧拥抱了老友,然后转向陈音,“音音,你越来越像***了。

”陈音微微一愣,然后露出一个礼貌的微笑:“陆叔叔,车在外面等着。”回市区的路上,

陆子铭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柏林爱乐最近的巡演,新认识的年轻指挥家,

以及他正在创作的一部新作品。陈秋阳静静地听着,偶尔点头。

他注意到陆子铭的手有些颤抖,说话时偶尔会突然忘记某个词汇。“你住在酒店还是老地方?

”陈秋阳问。他知道陆子铭在上海还保留着一套小公寓。“酒店。公寓太久没人住,

需要彻底打扫。”陆子铭说,然后转向陈音,“你父亲告诉你了吗?

东方艺术中心同意给我们安排一次小型演出,就演我那首奏鸣曲。

”陈音惊讶地看了父亲一眼:“你没告诉我。”“我还没决定。”陈秋阳简单地说。

车内陷入短暂的沉默。雨刷器在挡风玻璃上规律地摆动,像是为这沉默打着拍子。

把陆子铭送到酒店后,父女二人驱车回家。路上,陈音终于忍不住问道:“为什么不答应?

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。”陈秋阳望着窗外的雨景:“我怕自己记不住谱子。

”“你可以看谱演奏。”“那不是一回事。”陈秋阳轻声说,

“音乐不应该被束缚在乐谱架上。”陈音理解父亲的固执。作为一名老派音乐家,

他认为真正的演奏是心灵与手指的直接沟通,而不是机械地复制乐谱上的符号。回到家,

陈秋阳直接走向钢琴。他没有开灯,借着窗外透进来的路灯光,开始在琴键上摸索。

先是几个零散的音符,然后逐渐连成旋律——那是陆子铭的奏鸣曲开头的主题。

他的手指在黑暗中寻找着正确的键,有时会按错,有时会停顿。但慢慢地,音乐开始流动,

像是冰封的河流在春天解冻。陈音站在门口,静静地听着。

她能听出父亲演奏中的生涩和错误,但也能感受到一种她从未听过的情感深度。

那不是技巧的展示,而是生命的诉说。演奏到第二乐章时,陈秋阳突然停了下来。

他的手指悬在琴键上方,微微颤抖。“我忘了后面的部分。”他轻声说,

声音里带着一丝沮丧。陈音走到父亲身边,打开钢琴上的灯。光线照亮了琴键,

也照亮了父亲脸上的皱纹和老年斑。“我们可以一起练习,爸爸。就像以前一样。

”陈秋阳抬头看着女儿,眼中闪过一丝感动。陈音小时候,他确实经常陪她练琴,

那时她还是个坐不住的小女孩,总是想方设法逃避练习。而现在,角色互换了。“好。

”他最终说,“但我们不公开演出,只为子铭演奏一次。就我们三个人。”陈音点点头,

她知道这是父亲能做出的最大妥协。接下来的日子,

陈家的老房子里重新响起了规律的练琴声。陈秋阳每天花数小时在钢琴前,

努力找回手指的记忆。陈音下班后会过来陪他合奏,父女二人的默契逐渐加深。有时,

在练习的间隙,陈秋阳会讲述一些往事——他第一次见到林梦宜的情景,音乐学院的生活,

那些被音乐填满的青春岁月。陈音静静地听着,在这些片段中拼凑出父母的青春画像。

陆子铭偶尔会来拜访,但他从不干涉他们的练习,只是坐在角落的沙发上,闭着眼睛聆听。

有时他的手指会在膝盖上轻轻敲打,仿佛在弹奏一架隐形的大提琴。一天下午,练习结束后,

陆子铭留了下来。陈音借口去买菜,让两个老人独处。“你的演奏比以前更有深度了。

”陆子铭说,递给陈秋阳一杯茶。陈秋阳接过茶杯,感受着杯壁传来的温暖:“老了才知道,

音乐不只是技巧。”“就像人生。”陆子铭点点头,沉默片刻后说,“秋阳,

有件事我一直想告诉你...关于音音的身世。”陈秋阳抬起手,

打断了老友的话:“不必说。她是我女儿,这就够了。

”陆子铭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:“但你难道从来没有...?”“当然有过。

”陈秋阳直视着老友的眼睛,“特别是当她小时候,某个表情或动作特别像你的时候。

但我从未后悔过我的选择。梦宜和音音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礼物。”两个老人相视无言,

多年的心结在沉默中慢慢消融。窗外,夕阳西下,将房间染成了金色。“下周的演出,

你准备好了吗?”陆子铭最终问道。陈秋阳微微一笑:“尽可能准备吧。”演出的日子到了。

东方艺术中心的小演奏厅里,只摆放了三十多张椅子。

观众大多是音乐学院的旧识和一些特别邀请的朋友。陈秋阳站在后台,

从幕布的缝隙中看向观众席。他看到了从前的同事、学生,

还有几个林梦宜在交响乐团的老朋友。他们都老了,就像他一样。

陈音轻轻握住父亲的手:“紧张吗?”“有点。”陈秋阳承认。他穿着多年未穿的礼服,

感觉领结有些紧。陆子铭走过来,什么也没说,只是拍了拍老友的肩膀。

三位演奏者互相点头,达成了无声的默契。主持人简单介绍后,他们走上舞台。掌声响起,

不热烈但真诚。陈秋阳在钢琴前坐下,调整了一下琴凳的高度。

他的目光与观众席上的几个老友相遇,他们眼中带着鼓励。陈音和陆子铭各自就位。

短暂的沉默后,陈秋阳点了点头,奏响了第一个音符。音乐流淌出来,起初有些犹豫,

像是试探着找回过去的路径。但很快,三个声音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完整的旋律。

陈秋阳的钢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,陈音的小提琴在其上盘旋上升,

小说《褪色的五线谱》 第1章 试读结束。

网友倚栏听风点评:看了这本《褪色的五线谱》,我觉得我的智商受到了无比大的尊重,这是什么神仙剧情啊,每个人设都设计的特别好,到目前为止人设也没有崩,为作者大大点一万个赞!

网友悲喜皆因你点评:个人认为写的很不错了,创新的写法,不同以往青春校园写法,言语更加“现代化”一些,比较诙谐,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。

网友评论

还可以输入200